助推广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做好“产业兴旺”五篇大文章发表时间:2021-11-18 10:30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扶贫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11月8日,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这既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五个振兴排在首位的就是产业振兴。其中产业兴旺作为第一位并不是偶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扶贫工作就是为了乡村振兴而打的“地基”,然而要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仅仅满足于“脱贫”,还要能够做到产业兴旺。 “国无农不稳,农无业不兴”。要做到产业兴旺就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特点,要把握住自己独有的特色,不要随波逐流,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不和自己本身的特点相融合,不仅实施难度大,也很容易失败,不仅浪费时间和资源,也容易打击自己的信心。在做什么之前一定要先看自己有什么,即使一无所有,也是自己的特点,一片空白,涂抹色彩也就更容易。在把握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也要考虑有什么手段可以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互联网、5G技术、北斗信息等都是可以使用的手段,最前沿的技术也可以在乡村扎根。基于此,广西应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上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第一、要做好产业兴旺就要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广西要加快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五区多集群”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五区”:构建以桂北地区、桂东南地区、桂中地区、桂西地区和沿海地区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产品主产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主体功能格局。“多集群”:升级打造粮食、糖料蔗、园林水果、蔬菜、生猪、优质家禽、蚕桑、茶叶、海洋渔业、特色米粉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种业、中药材、肉牛肉羊、奶水牛、食用菌、淡水渔业、饲料工业、油料、蜂业等特色产业集群。 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优质农产品分布为基础,以自治区行政核心为要素建立自治区农产品加工业战略核心,以自治区重点打造的农产品为重点,以优先发展主产优势区、贸易优势区为原则,打造广西农产品加工业“一核、一环、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一核”:以南宁市(县、区)为核心,打造全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核心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地位。一环:以贺州、桂林、柳州、百色、崇左、南宁、钦州、玉林等市(县、区)水果优势区形成加工产业环。“两带”:连接崇左、南宁、来宾、柳州等市(县、区)蔗糖优势区,打造蔗糖加工产业带;连接北回归线以南百色、南宁、贵港、玉林、梧州等市(县、区)蔬菜优势区,打造果蔬、中药材、茶叶加工产业带。“三区”:打造桂林、柳州、贺州、梧州、来宾、贵港、玉林等市(县、区)粮油加工优势区;打造河池、柳州、来宾、南宁等市(县、区)蚕茧加工优势区;打造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县、区)水产加工优势区。 休闲农业发展布局。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从全局上统筹全区休闲农业发展,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的不同,形成“七带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七带”:构建中越边境民族风情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带、西江沿江休闲农业产业带、北部湾滨海海洋文化休闲农(渔)业产业带、依山森林旅游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沿高铁(公路)特色种养休闲产业带、桂东富硒农业休闲体验产业带、巴马长寿养生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等七大休闲农业产业带。“三区”:大力培育首府南宁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柳州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桂林休闲农业国际旅游示范区三大休闲农业示范区。 第二、要做到产业兴旺就要做到重点功能分区,打造高质量的精深加工示范园区为产业支撑。 打造中心城市城乡融合示范区。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要提升城市经济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发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优势,集聚优势人才、前沿技术、多元资本等要素,整合农业与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打造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农业产业增长极,重点推进南宁市现代都市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市创建以及提升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为载体的融合平台,推进柳州市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建设以及提升以螺蛳粉产业为龙头的融合链条,推进桂林市全域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及提升以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为引领的融合节点,加快构建“都市经济圈+农业现代化”功能互补、产业融合、要素流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打造中心城市城乡融合示范区。 打造北部湾现代渔港示范区。以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为核心片区,以北部湾沿海渔港群为依托,以“4+4+4”国家级创建的战略联动为抓手,拓展北海营盘、南澫、钦州犀牛脚、防城港企沙4个国家级中心渔港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升级北海、南澫、钦州、防城港4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提升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北海银滩南部海域、钦州三娘湾海域、北海冠头岭西南海域精工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综合产能,重点做大北海南珠、钦州大蚝和防城港海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文化展示、滨海休闲观光、吃住渔家、候鸟经济等业态,集中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北部湾现代渔港示范区。 打造农业东融试验区。以贺州市、梧州市、玉林市为核心片区进行重点布局,推动建设广西农业东融试验区,打造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珠江—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农业大循环战略枢纽,其中贺州市重点建设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深化与桂林、肇庆一体化打造粤桂画廊;梧州市重点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为载体,建设联动和辐射全区的茶叶、果蔬等出境农产品集散中心,深化与肇庆的产业合作;玉林市重点推进“两湾”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三黄鸡产业集群、中药材产业链与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融合,加强与湛江市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平台深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生态农业产业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在广西立足西南中南开放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强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统筹珠江—西江经济带的7个设区市(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7个设区市(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来宾、崇左)的农业开发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以生态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和种养游结合型循环农业并加速产业集群,以“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整体生态化转型,以生态种养技术、循环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整体绿色化升级,以“产地环境安全、生产过程清洁、产品绿色生态”的发展目标引领农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持续大力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石漠化片区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 打造沿边特色农业产业带。要把边境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强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防城港市、崇左市、百色市资源整合、业态融合,连线连片打造沿边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深挖东兴、凭祥、百色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边境口岸优势,积极拓展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重要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做强中国—东盟农产品进出口主通道,在保持水果进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的基础上扩大向东盟国家进出口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加快边境一线乡村的特色农业与乡村风貌、民族文化、红色旅游、城镇化建设之间的联动发展,建设一批边境休闲农业旅游特色乡村和示范村屯、中越农业合作综合示范走廊、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区等,丰富和拓展广西乡村旅游边关风情黄金路线。 第三、要做到粤桂产业合作无缝接轨,持续深化粤桂协作,建立乡村振兴协产业帮扶机制。 持续做好广东5市结对帮扶广西8市33个原国定贫困县工作,按照两省区《“十四五”时期粤桂协作框架协作》,积极对接广东方,协同推进结对协作、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协作、基础设施协作、社会事业协作、社会力量协作、区域战略协作等“九大领域协作”。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大提升行动”: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实施稳岗就业提升行动、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 深化粤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交流,继续选派人才到广东挂职学习,加大力度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各类企事业人才到我区挂职任职和创新创业。调整优化粤桂协作资金投向及使用方式,有效推进广西特色资源与大湾区企业对接、广西特色产品与粤港澳市场对接,充分利用广东财政帮扶资金、人才技术、企业投资、市场力量等各方面资源,支持广西脱贫地区提高发展质量和实现乡村振兴。广西承接对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定位要精准,作为主要载体,需充分融合广西各市、县优势,有序承接对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围绕大湾区创新优势打造研发转化和加工配套基地,形成特色鲜明、规模集聚、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积极承接粤港澳日用化工、日用不锈钢制品、五金水暖、纺织服装、皮革玩具、照明电器、钟表电池、家具家装建材等轻工业全产业链。重视承接外来加工贸易、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整车装配、中药加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链合理分工,引进和培育人力资源、碳汇交易、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无人机、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大湾区城市在广西各地发展“飞地经济”由龙头企业牵头,设立生产基地、建设园区等,形成以大带小、产业配套的格局。进一步发挥广西沿边产业园区劳动力及土地成本较低的优势,在疫情防控及边境管控有效的前提下,用活用好广西出台的中越跨境劳务合作试点政策,为大湾区产业转移提供低成本用工保障。 第四、要做到产业兴旺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兴农、旅游业、网红、电商等新兴方式的作用。 深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挥农业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平台优势,深度联合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农业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格局,加快农业科技转化。加快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打造乡村振兴县域科技现代化样板。优化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建设,加快构建以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创新载体、以综合性一流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为创新龙头、以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各类农业园区和星创天地为转化基地、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最后一公里”的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如引进全国菌菇类生物萃取团队、高效蔗糖培育团队、稻渔种养立体农业等,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特色产业创新团队岗位和试验站。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人才教育,立足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大力提升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8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构建梯次分明的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础。 此外,要做大现代农机装备产业,优化农业机械产业结构布局,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轻简型、智能化、资源节约型农机。重点突破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机械装备,建设一批丘陵山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大力推广高效施肥、秸秆还田离田、绿色烘干、畜禽自动饲喂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绿色发展。同事,要推进经济林与生态林的机械化发展,充分考虑到福桐树、速生杨等推进农林机械采伐建设,建成中国—东盟农机数字化运营平台。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抓好烘干、育秧中心建设。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突破甘蔗机收瓶颈,加快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推广高效、绿色养殖机械化生产方式,建成一批率先基本实现养殖全程机械化的规模化养殖场和示范基地。将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提高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急需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具的补贴额。到2025年,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果茶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田道路、产业道” 第五、要做大产业兴旺就要以实业为基础,就要死守耕地红线。 坚决执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广西粮食安全底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根据广西粮食生产区域特点、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进一步优化粮食产业主要区域布局,完成国家下达的1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护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每年4209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年产1370万吨以上。培育推广优质粮食品种,大力发展优质稻、富硒稻等以稻谷为主的口粮和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粮生产,集成推广粮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稻稻肥”“稻稻菜”“稻稻油”等轮作模式和粮经作物间套种模式,着力提升粮食单产和效益。启动实施新一轮“优质粮油工程”,打造形成一批“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和在区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好粮油”产品,持续培育做强“广西香米”品牌。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在产粮大市建设一批区域性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在全区建设1000个以上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立涵盖粮食生产、原粮交易、物流配送、成品粮批发、应急保障的完整供需信息链和数据中心,大力支持产粮大县整县推进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打造一批粮油加工集聚区、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和中国(广西)—东盟粮食物流园区。开始粮食节约行动。 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顶层规划,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建立完善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提升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加大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配套,力争到2025年末全区累计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2977万亩,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790万亩。二是要着力进行高效益土地平整,改造提升一批高标准农田。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地),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选择重点县(市、区)开展酸化耕地治理示范试点。三是推广耕地种养结合模式,全面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发展冬种绿肥,试点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稳步提高0.2个等级以上,每年推广秸秆还田4000万亩以上,每年种植绿肥350万亩以上。四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配套的农业干渠、支渠和斗渠、农渠、毛渠等水利设施,改善田间灌溉和排涝条件,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重点推进五化、洪潮江、右江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以及14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输配水效率。持续提升桂中、桂西北和左江三大旱片大型灌区建设水平,统筹推进灌区高标准农田、“双高”水利化、旱改水项目配套建设与灌区农业产业优化提升的融合。建立健全水库常态化除险加固与运行管护机制,消除全区现有水库存量隐患,加强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十四五”期间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65万亩,力争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生产模式和膜下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各类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园区等重点区域配套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基地和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区。 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必须要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没有第一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要重视实业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有着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耕地的红线就是中国人民的生命线。粮食不能依赖于进口,如果不能做到自给自足,就等于自己把脖子伸到别人的手下。所以在做到产业兴旺的同时,也要死守耕地的红线,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覃孟生:民盟广西区委经济委员、广西县域科学发展促进会总规划师 |